药用苏打水有什么作用?
“药用水”其实是个历史悠久的名词,它指的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特定药效成分的药液,或称汤剂、制剂。 这些中药汤剂的制作原料包括酒、醋、茶、酱油、姜汁、蜜糖以及现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矿物元素水(如矿泉水、蒸馏水)等,而并非单纯指的饮用水。 但近年来,随着饮水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和净水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能够方便地买到各种桶装矿泉水、活化水或者矿物质水等等,使得“药用水”的概念渐渐模糊起来,很多人误以为它是特指某些高端矿泉水瓶身标注的特殊水品。实际上,在中医药典籍中,对用药用水的记载还是非常丰富详细的。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食饮有节”就包含了药物饮水的内容;《本草纲目》中也载有大量有关药用的酒类、茶饮类等方剂。
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已经不再像古人那样直接饮用生水和熬汤药了,但是很多中成药是需要用开水浸泡后煎服的,而泡药的水如果温度不合适还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选择合适的水来浸泡药物,是保证药剂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那么,用什么水来浸泡药物好?历代医家对此都有详尽的记载。唐代《千金要方》指出:“凡煮药并饮茶,先用清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渣,然后下粳米一千粒煮粥。”明代张景岳则认为:“饮饭总须用凉开水,若用热水,则饮食停滞,而病不生。”清人王孟英则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详细论述了他的观点:“饮食物性之中,惟热冷水相济为妙。且饮冷勿过冰,过多胃弱受病。”
现代临床实验证明,饮用过冷的水容易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乃至消化不良,而对于一些本身就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更是会诱发急性胃肠炎。使用适宜的温度(37℃左右)的温水浸泡药物是最合适的。
当然,除了水温需要控制得当外,浸泡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来说,中药饮片的最佳浸泡时间应该控制在20~30分钟之间,若是质地较坚实不易泡软的药材,可以适当增加浸泡时间至40~60分钟。而粉碎成末的中药配方颗粒则不必过分强调浸泡,只要用清水缓缓润湿即可,以免冲泡过度而导致药渣黏腻而影响药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