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靠政策发展的吗?
富欣最佳答案
先引用个网上找的段子 有人问,中国哪个城市靠政策崛起的?答:北京。 问:怎么崛起的? 答:把周边地区的人口红利都吸过去,然后坐地升值。 问:上海也吸周边地区人口啊! 答:上海吸的是长江三角洲的人群,而北京吸的都是来自华北乃至更遥远地区的劳动力。 问:天津呢? 答:天津也是北京的一个区……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必须承认,从人均GDP的数据来看,1978年之前北京简直差到不行(虽然当时全国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但从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经济总量迅速上升,到2015年,全市GDP已经达到18万亿人民币,排在北京之后的几个城市加起来也不到这个数字。这个增长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
造成这种成绩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北京是一座有着巨大潜力的超大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完善,高等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再加上政治中心的原因,吸引大量企业和人才。但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就要说到“首都责任”了——作为国家首都和政治中心,北京获得的政策支持肯定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而作为首都,又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辐射周边区域的功能。 在这种“首都责任”的驱使下,北京不仅自己发展得飞快,而且带动了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共同发展。以天津为中心的滨海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廊坊、保定等地也得到一定经济发展。可以说,在“首都责任”的驱动下,北京的带动作用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带动力”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北京自身必须要不断发展,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都市。如果作为一个超大城市的北京缺乏竞争力,或者自身的“增长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话,那么它所谓的“辐射力”、“带动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北京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靠的是首都功能、资源禀赋、历史沉淀,这些都决定了北京的特有优势。但是从经济发展来看,北京与其他城市一样,也是靠发展活力,靠改革开放。
从1978年到2017年,40年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由91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财政收入由27.4亿元增加到5400.6亿元,二者分别增长305倍和199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轨道交通里程增长34倍,公路里程增长近3倍,常住人口从723万增长到近2171万,这是一个惊人的进步。
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多数地区,主要原因首先是北京有相对较高的起点、大体量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断靠改革来释放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活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比如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北京在全国率先进行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科研人员分类评价、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使用等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三权”管理改革经验被国务院采纳,在全国实施。出台《关于深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推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股权激励、科技金融、外籍人才管理使用等先行先试,在示范区形成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新型治理模式和政策环境体系,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了中关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比如财税体制改革方面,2012年8月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累计为企业减税1320亿元,占全国降税额的10.2%。
比如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财政改革,率先将财政预决算、债务、政府采购和“三农”资金信息等内容向社会公开,2017年底市财政公开项目达到145个,预算公开度跃升国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