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在五行中属什么?
《康熙字典》中说:“渠,水名也。”渠字五行属水。 事实上,古代的川、渝、汉、汶等字也都是指河流;现在的渠字则是从这些字演变而来的。 《说文解字》:“渠,古川名。从水,居声。”“渝,水名也。从水,俞声。”“漢,一曰漢水。水名。从水,倝聲(音 gàn)”…… 这些文字都有水的含义,说明古人造字时认为它们与水流有关。
但是,现在这些字已经不再指河流了——它们都变成了地名。 比如,重庆的渝字,本义就是指代长江和嘉陵江交汇之地。再如漢字,虽然现在的含义是黄河的中游,但其实它也是汉朝的汉水,即今之汉江。 也就是说,古代的这些水名,现在已经不再属于水或水的分支了。它们或者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者就只保留了一个记号的作用。说它们是五行中的某行似乎有点道理,但说它们代表某个季节或者某个颜色就不太靠谱了! 你看,如果按五行的观点来讲,它们都不是生助君火的因素啊!
渠属土。人全身一共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上面各有荥、输、俞、合、井五个地方(合称五腧穴)。每一个腧穴都有其相应的五行属性。人两手各有太渊、列缺、经渠、尺泽、少商五个腧穴;其中有太渊和尺泽两处属于水的属性;列缺属于木的属性;少商属于金的属性;而经渠一处则属于土的属性。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只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世间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这五种元素所构成,并且以这五种元素为中心互相生克,循环不息。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五行相克。
人本身作为宇宙和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身体上的一切也都离不开这五种元素。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就是这五行的集中体现。比如:肝和胆属于木,心和小肠属于火,脾和胃属于土,肺和大肠属于金,肾和膀胱属于水。至于十二经脉和十二经脉上面的五腧穴同样也是五种元素及其相生相克的产物。
在十二经脉中,起于肺经而终于肝经(包括脾经代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生克相济、循环不息的整体。其中脾经的最后穴位商丘(属金)合上胃经的起穴厉兑(属金),寓意脾经生胃经。同时,脾经次穴位太白(属水)克肺经初穴少商(属金),说明五行是相生中有相克。同样的道理,肺经次穴鱼际(属水)克大肠经初穴商阳(属火),大肠经次穴位合谷(属木)克胃经初穴位厉兑(属金),胃经其次穴位内庭(属火)克脾经初穴位隐白(属木),脾经其次穴位太白(属水)克心经初穴位少海(属火),心经次穴位灵道(属木)克小肠经初穴位少泽(属金),小肠经次穴位支正(属土)克膀胱经初穴位涌泉(属木),膀胱经次穴位通谷(属水)克肾经初穴位涌泉(属金),肾经次穴位然谷(属木)克心包经初穴位天池(属火),心包经次穴位大陵(属金)克三焦经初穴位中渚(属土),三焦经次穴位支沟(属火)克胆经初穴位足窍阴(属木),胆经次穴位侠溪(属土)克肝经初穴位大敦(属水),肝经次穴位行间(属火)克肺经初穴位少商(属金)。这种相生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使整个经脉系统构成一个循环不息的统一体。(提示:十二经脉中各经后面的名称为五腧穴的名称)。
由此可见,十二经脉和经脉上面的五腧穴同样是五行生克的典型产物。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的生克关系,五腧穴(井,荥,输,俞,合)的命名是根据不同的五行属性来确立的。比如肝经的太冲穴为木,前一个穴位涌泉为水,后一个穴位行间为火;很明显,木生火和水生木是五行相生关系,而接下来的俞穴中封(属土)和合穴临泣(属金)分别克肝经的生和本。而肾经末穴俞府(属木)生肝经初穴大敦(属水)等,这就是十二经脉的经穴五行生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