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五行灰属什么?
五行的源头是古人对宇宙的认识,由于古代科学的局限,他们把天体运行与人类命运联系起来,进而把天地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对应了五个季节和五色,并且提出了“相生相克”的理论。其中,土是中央方位,四季末,颜色黄;火主夏季,颜色赤;金主秋季,颜色白;水主冬季,颜色黑;木主春季,颜色青。 这是五行学的起源,也确定了五行与五种颜色的对应关系。那么,从起源上看,土显然属于中央的黄色,但是,这个黄色的定义太广泛了,它既包括了土壤的黄,又包含了植物的黄,还有大地上的任何黄颜色部分。于是,人们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进一步确定五行的具体含义。
《尚书·洪范》记载着周武王询问箕子关于国家的政事时,箕子给出了十个问题让武王思考,其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五行所以偏盛(相胜)也。平旦(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阳明燥,其色白白,其日甲乙,此木之色也……”这里明确指出了五行的性质和所属事物的特征及时间。其中的土,不是自然的土,而是指土地里的农作物,这与后世五行学说的含义基本一致。
可见,五行最初是有明确含义的,它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事物,每个事物都有五个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并伴随着一定的颜色变化,而颜色正是这些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当然,这种代表性也是相对的。如植物的发芽、生长、繁荣、衰败、枯萎有一个绿色的演变过程,但它的色彩过渡并不均匀,且不同阶段的绿色也不完全一样,绿色并不是植物在五行中唯一的代表色。动物也是如此,幼年、成年、衰老各有不同的肤色,它们的过渡也不是均匀的,用色来表示物候的变化不是绝对精确的,只是一种相对宏观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