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先生结局好吗?

穆佳怡穆佳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蒲松龄的一生是漫长的,也是充满荆棘的。他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文人,但从不依附于权贵。在科举上屡屡受挫,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他写过很多诗文,但更多的是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坚持自己内心的正直,用一篇《聊斋志异》来让世人记住他的名字。

在写作《聊斋志异》之前,蒲松龄经历过人生的一大坎。在参加乡试时,他被偷掉了行李和考卷。那一刻他知道,自己与科考得意成为了妄想。在那一刻之前,他的人生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考取功名,走向仕途。而在丢失考卷后,科举这条路被堵上了。他的人生之路分成了两半截,上段之路清晰可见,却戛然而止。下半段之路前路黑暗,雾霭沉沉。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蒲松龄重振旗鼓,在丧失理想之后,重新出发。这次出发,不再是考试入仕,而是走上一生的文学之路。《聊斋志异》成为他文学之路的基点。他开始在漫长的路上奔波,用文字来记述他所见到的人与事。

路很漫长,但蒲松龄的内心是自信的。他知道在路的尽头会有怎样的景色,那就是文学的巅峰,他的名字将被世人牢记。

在漫漫求索道路的尽头,蒲松龄登上文学的巅峰。至此,他的一生达到了辉煌,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这个阶段,文人的虚荣得到了满足,蒲松龄得到他人的推崇。而与此同时,他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写作,实现了人生的理想。在这个阶段,他是快乐的。

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聊斋志异》完成之后,蒲松龄的生活境况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科举之路没有实现,仕途之路也没有着落,他依然生活在底层。这一下,蒲松龄陷入了低谷。

在经历了巅峰之后,陷入低谷,让蒲松龄感受到了无尽的苦闷。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才高八斗,为何得不到重用。生活已经无法给予他平静,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一直抱怨、吐槽,直到去世也没有想通其中的关节。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蒲松龄不够“圆滑”。如果他懂得权贵,而不是一味维护心中的正义。或许,他会成功。

如果,没有如果。人生不能重来,蒲松龄也无法预知未来。或许,他一生追求的正是人生不应追求的,那便是在权力中屈服,在现实中低头。但这并不是蒲松龄的结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聊斋志异》成就了蒲松龄。虽然,他在现实中没有获得公平,但是他心中的正义被世人所传诵。至今,我们仍能阅尝到《聊斋志异》中所蕴含的巨大感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胜利者。对于后人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