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是五行什么?
日,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的“日”字就像太阳的形状(见下图);小篆的“曰”则更像一个圆圈中间加一根竖线,不过这个竖线并不是太阳的轴,而是用来区分太阳与月亮的(见下图)。
所以从字形上看,日的五行应该是火,因为它是阳中之阳,而阳属木又生火。
但古人也认为日出日落有消长之意,而且白天的时间比黑夜的时间要短,因此日又属土。《说文解名》就说:“日,实也。一曰露旦曰明旦,破晓也。此二义说的都是“日”的消长属性。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比较好玩儿——宋人罗愿在《尔雅翼》中讲了一个故事说:
昔者黄帝作宫室,以避霜雪寒暑之刺,而以日月之所照,星辰之光辉相照临,故亦祀日而主之以辰。后帝使礼官执事以四时所祭为常,其卜日则用孟冬吉辰。周公定礼,以孟春祭日于东郊,以其始出也;仲夏祭地于南郊,以其方盛也;孟秋祭月于西郊,以其阴始盛而阳将穷也;季冬祭星于东方.以其阳气来复而夜益长也……按此,则古者一日四祀,各随其节气之义。然则一日而祀四物者何也? 盖日者,阴阳之总,万物之本,而四方之气各得焉。故日之为气最灵,而四方之神皆以日为名,所谓群神之长也。或云:天之阴阳,日与月为之德;人之阴阳,心与肾为之德。心与日同功,故心谓之日;肾与月同功,故肾谓之夜。是故日者,阳之道也;月者,阴之道也。是以圣人主以日而宾以月,立君臣以别上下之义也。 日出于东,而月出于西,阴阳相背而行,而往来不相接,惟天运而往复,故日与月常并行而不相舍也。
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一天之中祭祀四次,每次都和当令的天体有关联:春季孟月祭日在东边,秋季季月祭月在西边,夏季孟月祭地在南边,冬季季月祭星在东边。 而为什么是这四个呢?这是因为日、月、地、星的“气长”分别对应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运”。
最后罗愿得出结论说“日与月常并行而不相舍”是因为天地运转的缘故。这就有点扯了。 其实这里的四祀并不一定是祭祀,应该是一种观察方式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