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明朝叫什么?

皇甫倩淑皇甫倩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北京在古代有十几个名称,其中还有两个别称很奇怪,它们分别是“蓟城”和“燕都”。 为什么叫“蓟城”呢? 原因也很简单。西周时期,今北京地区是蓟国所在地。战国时期的蓟国被魏国所灭之后,这片土地成为魏国的封邑。秦统一天下后设置辽东郡,郡治设在故蓟城的旧城之中。两汉、魏晋南北朝时,蓟城一直是幽州或燕州的州治所在。隋朝时因避太子杨勇之名讳将州治从蓟城搬到涿州。但唐朝又恢复了州治在蓟城旧城的建制,并将蓟城作为军镇之一。

宋朝建立后,因“蓟”与“济”同音,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父亲赵允恭的讳(赵允恭史书谥号“懿慈孝皇帝”),把“蓟”字全部改作“济”字。原本叫做“蓟城”的地方,都改名叫“济城”了。 但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因为契丹帝国入侵,将京西路的荆泗等州(今河南境内)人民徙往燕山以南之地躲避战乱。这些移民来到今天的北京附近,并在白河两岸定居开荒,朝廷还在这里设置了宛平县,作为管理该地区的新机构。

由于此时开封已经沦为靖康之耻的悲剧舞台,于是中原一带的许多机构都开始向南迁移,宛平县城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建起来的。而这座县城的东北角正好位于金国占领下的原辽国南京应天府的南城墙之外,所以这里又被称作“新城”。 蒙古灭金后,在蒙古帝国扩张的最顶峰时期,首都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与京师大都之间实行着固定的驿站制度,这条线路被称为“站赤”。

《元史》中记载了站赤的具体位置:“大都路……北通京师二百一十驿。”元朝中期以后,蒙古帝国内部的分裂势力和叛乱势力越来越多,为了控制北方的叛乱势力和敌对的宗教势力,元廷决定在北京周围修筑围墙和壕沟,也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元大都城墙”。不过这一工程直到元末才基本完工。

明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修北京城,东西南北四垣各开一门,并分别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姓氏命名为“文明门”、“承天门”、“广阳门”和“广宁门”。另外,明王朝还在北京外围增加了内外两座皇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