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在五行中属于什么?
会计,这个职业存在的时间可上溯到远古时期。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个会计师——西周京房(约公元前583—前531年),就是一位精通周易的古卜筮之人,同时也是一位善算会记的才子。《晋书·儒林传》载,郭璞“妙于阴阳推算”、“精于数术”;南朝·梁·宗懔撰写的地理著作《荆楚岁时记》也提到,“正月一日,谓之元旦……鸡鸣而始作,蒸糕、炊饼、油炸饼。士大夫俱诣东洛寺烧香,少壮持香火,老病者不及作福。”可见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财务意识和较为系统的记账方法。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著名文学家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医“病因学”的概念,把外感热病之成因归之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并在书中详细论述了“风”邪致病的症状表现和病因病理。到了宋代,医家提出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为化气,气盛则为病”,并认为“五脏之气,惟胆最苦,病则从胆而出” ,从而在中医学理论上为“五志化火”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南宋名医许叔微在其所著的《普济本事方·卷之首》中首次阐述了“怒”致病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并且将不良情志所致疾病的病因归纳为 “怒”“喜”“忧”“思”“恐”“惊” 六端,比之“风、寒、暑、湿、火”六淫而言,虽然仅多了“七情”一项,但却是对中医病因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颇有贡献的。
元代医家朱丹溪继承和发扬了前人关于情志致病的学术观点,首提 “七情伤而疾病生” 的病因病机理论,并且在《丹溪心法》中进一步阐明了 “喜怒忧郁,皆损人心气”, 故 “七情绪志之病,皆从心治” 以及 “少食勿饱,不嗜酒色,不劳心事,随气升降,无滞留凝郁,病从何生!” 的治疗原则。这些理论都为后世医家常用的 “五志致病等”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