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五行属什么意思?
《说文》中说,“颍,水名”。 这里的“颍”指颍河(中国河南省东部的一条河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川部》里进一步解释“颍”的字形时说,“潁,谷水也。出颍州城北,东入洛。从川,聲。” 清儒钱坫在解释这一字形时,引用了宋代学者郑樵的说法,认为这个字是“水之字”。他说,“此水之字也……《说文》云‘颍,水名’,即此字”。 这里的钱坫所说的“水之字”其实就是指“江河湖泊等水的统称”。他在此字下引述了东汉许慎的《五经异义》:“汝颍谓之河,江淮谓之淮。”
由上可知,“颖”就是“颍河”的简称。它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金文的字形就像一条河水弯弯曲曲地流过一片平原,中间还有一些高地。小篆的字形上面有一短横,应该是表示河流上空的高杆。现代汉语字典多以此为准,并认为是象形字。 其实,金文中“穎”字上面的短横并不是表示高杆,而是表示一束禾苗。段玉裁在《說文》中分析这个字形时说:“上部像禾束,下部像水流,合而成義。”所引用的材料主要是汉代的经学著作,如《春秋》公羊传、《汉书》等等。
这些著作文献多将“颖”解释为“颖禾”或者“颖粟”。所谓“颖禾”和“颖粟”就是用磨去了外壳的谷穗或粟米。 “颖禾”或“颖粟”最早可能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其形如下: 上面是“禾”字加两笔,下面是“水”字。二者加起来正好是“颖”字的形旁。这个字形与上面“颖”字金文的第一形态非常接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常把人身上的部分器官归于五行来指导临床治疗。如把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归属于五行,在中医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被分为阴经和阳经,阴经与五脏相连,阳经与六腑相联,也把一部分经络、手足、五官、五色、五声、五时、五气、五味、五方、五季等,归属于五行,因此,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医学中。从字的意思来看,金指金属一类,木指草木类,水指江河湖海及雨雪冰雹等一切水类,火指火热类以及太阳的光和热,土指大地,而人就生活在大地之上。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各种元素不仅有相生的特点,还有相克的特点。“生”即帮助、促进、生化,凡具有温暧、升腾、条达、通泄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归属于“木”。“木”有生长,生发,条达之义。“克”即约束、克制、否定,“金”性刚硬,“金”有肃杀,收敛,沉降之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是促成事物发生、发展,维持其存在并促进事物更新的机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则是维持金木水火土五行动态平衡有序变化的机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促进,相互牵制,事物在生和克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地维持着永不停息的变化运动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