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五行属什么多少画?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神秘秘的著作,这部书通过自然现象来推算事物的变化,总结出一套阴阳五行理论。这套理论不仅被古代中国人用来分析自然的变化规律,还被古人用在社会人事方面,比如起名、算命、相看风水等等,都有一定的根据。 那么这些文字和符号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些有意思的话题。
一、五行的来源 说到五行很多人大概都听说过,它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但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而不是真实的物质,和西方文化中的“火水土木金”没有对应的关系,它们都不是自然界存在的具体物质。
五行的观念源自于《洪范》这篇古文,相传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的占卜之书,共九章。其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 “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认为这五行分别象征了五种德行,《尚书·洪范》云: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将五行分别比喻为五种物质属性,水代表滋润向下,火代表炎热向上,木代表舒展,金代表变革,土代表耕种。并由此推出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这种观点后被后世所承认并写入古籍。 但这样就有问题了,因为中医的理论中也有五行,并且是根据五行的特性来分属五脏,即木型人体现出春天的生机,火形人表现出夏天的火热,土形人具有四季的长相,金形人具有秋天的特性,水形人拥有冬天的特征。
二、五行的现代意义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脏是一核心,他们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机能。而五味、五志、五色在此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 五味 中医理论中,尝味是最重要的实践内容之一,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中医认为,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该食物的五行所属,而且吃的量越大,属性和味道就越明显。
因此古人根据味觉判断五行是非常靠谱的一种方式,并且以此作为养生和治病的方法。例如,《黄帝内经》指出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脉紧张而运燥;多食酸,则脉缓迟而收引;多食辛,则脉滑利而劲急;多食甘,则脉迟钝而瘀滞。” 2. 五志 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某种情志活动总是由相应的脏腑主宰和控制。例如悲伤是由肺主导的,愤怒是由肝引发的,恐惧是由肾主宰的,喜是由心支配的,忧思则是由脾调控的。 由此,情绪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五行,从而损伤相应器官的健康。《内经》中说: “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气胜思; 愁伤脾,虑胜愁; 恐慌伤肾,惊胜恐。”
3. 五色 在五行中还涉及到了色彩,这在中医里被称为五色,也就是青赤黄白黑。中医典籍记载: “东方青色,入通于心,开窍于目...... ” “南方赤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 后人据此总结出五行与五色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并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