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五行什么意思?

石恩显石恩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秦时期,人们根据昼夜的变化给每个小时一个名称,从夜半起,每一小时为一个单元,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现在的23点到1点,一点到三点,……,九点,十一点等等。其中每一个字都是象形文字,有其相应的含义的。

“昱”字的金文写作“日立”二字,表示在上午(日部)有一个直立的东西(立字的人形);小篆将金文的右半边省去,变成了今天的“昱”,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它的本义就是“日出”,这与“早晨”“黎明”“清晨”的意思相近。如《书·大诰》中有“日新之昱”,是说每天太阳新生。

引申为“光明”“明亮”等意并且成为现代汉语“昱”的基本含义。 由于“日光”“月光”等词表达更加具体,而“昱”则更偏重于指天亮这一概念,所以它只保留了一个比喻性用法——非常光明、辉煌。多用于形容人的风度、气质和性格等。如“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真是人中龙凤,俊彦之一~”。 古人以“日”“月”为一对概念,分别赋予其阴阳属性,用其来表示时间、季节和日期等。因此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历法中找出“日”“月”的概念以及相对应的属性和变化规律。

《尔雅 ·释天》曰:“月三日望,八日相薄,十五日满,十六日亏,二十九日既望,三十日朔”又“春分者,二分之二,故曰‘仲春’。秋分者,二分之二,故曰‘中秋’。冬至者,阳极盛,阴微竭,故曰‘冬节’。夏至者,阴极盛,阳微竭,故曰‘夏至’。春分后十五日,阳渐盛,故曰‘清明’。秋分后十五日,阴渐盛,故曰‘霜降’。冬至后十五日,阴极盛,故曰‘小寒’。夏至后十五日,阳极盛,故曰‘大暑’。春分后三十日,阳气遍达,故曰‘谷雨’。夏至后三十日,阴气遍达,故曰‘立秋’。冬至后三十日,阴气渐消,故曰‘立冬’。春分前十五日,阳始盛,故曰‘惊蛰’。夏至前十五日,阴始盛,故曰‘白露’。冬至前十五日,阴渐盛,故曰’小寒’。春分前三十日,阳渐盛,故曰'小满'。夏至前三十日,阴渐盛,故曰'小雪'。冬至前三十日,阴极盛,故曰'大寒'。春分后十五日,阳复盛,故曰'雨水'。夏至后十五日,阴复盛,故曰'处暑'。冬至后十五日,阳盛极,故曰'冬至'。春分后三十日,阳气周而复始,故曰'惊蛰'。”

竺修渊竺修渊优质答主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占卜、堪舆、命理、相术和占星等学科中。五行的意义不在于其字面意思,而在于古人对世界万物归纳总结的五种基本性质,是一种朴素的类比归纳法。五行学说认为万事万物均可按五种属性(木,火,土,金,水)进行归类。这五类基本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事物构成上,有相生相克关系的两种物质,常常合称某某,合起来又可以相生其他物质。

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在古代分别代表五种应用:金属、树木、水流、火焰和土地。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用分类思想来认识世界的方法,在许多古代文明中都出现过。如希腊的四元素说,以及古印度的五大元素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