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各属什么属相?
这个问题,我在知乎已经回答过多次了,这里再详细写一次吧! 首先明确一点,古人认为地支(子丑寅卯等)“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实质是“生克制化”的关系——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现代人一谈到地支生天干,就是“我生”、“我克”的简单逻辑,这是完全背离古意的。
现代哲学强调“运动”的概念,而古代哲思则是静态的逻辑推导,二者不能兼顾。因此出现这种解释差异也是正常的。 要了解古人的思维,就必须多读古书,特别是先秦著作。古人写文章是不太喜欢打标点符号的,一个句子往往要阅读许久才能理解其含义——这就是古人说的“句读”,意思就是说一句一段需要断句。如果断错了,那理解就全错乱了!所以学习古文就要掌握“句读”的方法。
古人写文章是以字为基础的,两个字一组叫做“词”,三到五个字一段话叫做“句”,一句话后面有个停顿叫做“逗”,整个文章都是“段”。 “天地之间,五行阴阳;天地之气,阴阳之分,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交,上下相随”这句话中包含“天地之间”“五行阴阳”“太极”三个“词”,每个“词”表示一个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存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分阴阳,它们相互作用,由此而产生宇宙万物。
古人把一个字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某个偏旁表示它的意义特征,另一个偏旁表示它的发音特征。因此同一个字,不同的地方用意,它的偏旁是不一样的。比如“地”字的“土”字旁表示它属于土,它是“地面”“土地”等的“地”;而“质”字的“艹”字旁表示它属于植物类,它是“质地”“特质”的“质”。 读懂古书必须学会给古文断句。否则就会误解作者本意。如上段落中“阴阳”后的逗号应该去掉,改为句号,这样的话“阴阳”就单独成句了,它表示的是“阴阳”两种气,而不是说明阴阳这两种气体交媾产生新物质。
掌握了这句读方法后,就可以继续读下去了。 在古文中,动词的前面一般会有表示该动作行为的名词,这样动词就不会混淆。因此可以凭借动词前边的名词来分辨该动词是谁的主语。另外有些动词带有宾语,通过识别宾语也能看出动词的动作实施对象。 只要勤加练习,掌握古人的句读方法,就能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