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美是什么生肖?
“斩”是“阉割”的意思,也就是“斩断情欲”。这当然是一种比喻,而不是真的把皇帝的后妃们一个个切掉,或者她们真的是被切掉了再被送回去的(这种残酷的手段只有在个别极端情况下才会采用) 《礼记》中说:天子之丧,“冲主用少牢,有司特牲。”注曰:“冲,初也。既葬而复庙。”引申到后妃之事上就是:新帝即位,先为父皇母亲守陵,待陵园完工,“祔葬”。这里用的是个“祔”字,意为“随葬”。
明朝人记录下了一条特别的规矩:“太祖制:皇后崩,谥号未行,暂称‘恭肃皇后’;成祖正宫谥‘昭德’,故别称‘昭德顺圣皇后’。此二谥俱属冠冕名称,永不忘怀。”[1]也就是说,皇帝的母亲去世后要先守孝一年,等安葬时才能确定谥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记录下面还有一条注释:“按:先皇帝之崩也…·初奉安太后于乾清宫,上谥号。”[2]原来,新皇帝的妈死了之后要先放在乾清宫供起来,等到“上谥号”这一仪式完结才算死去。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疑惑:既然死后才得真谥,那“谥号”不就成了死后的称号了吗? 其实也不是这样。
唐朝规定,帝王将相死后“以爵位及本官之数定谥”。宋朝时又加了新的规定:“若文武三品以上及翰林学士承旨、龙图阁直学士、节度使终者,谥以百字;四品以下及太子太保、少保、大常卿、鸿胪卿卒者,谥以九字;六品以下及未命官而卒者,谥以八字。”[3]可见所谓“谥号”其实就是“尊号”的一种,只是字数有限制而已。
到了明世宗时还加了一条规定: “凡亲藩入朝死者……爵止一品者赐谥,二品以下者量予褒崇……外藩国君薨,有爵者如京师之例赐谥,无爵者量予褒崇……”[4] 可见,“谥号”其实就是一种荣誉称号,与“真谥”没有根本的关系。但是,由于这种称号具有鲜明的等级性质和强烈的象征意义,所以在封建制度下它还是具有实实在在的权力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谥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