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指什么生肖?
“公”即“公猪”的简称,和“母”相对。 《说文》:"公,平之使士如木,从八。”《春秋》桓公七年:“夏四月辛卯朔。癸丑,晋侯重耳卒。乙卯,宋人执莒展父。丁巳,葬晋悼侯。”注云:”八月无辛卯,此壬寅朔,戊申,己酉,甲寅,丙辰,戊午,甲戌,辛卯,壬辰,是九月十八日事也。九月甲寅朔,二十一日日南至。十一月十一日冬至,十二月十二日辛丑朔,是十一月无丙辰,十二月无甲子,正月甲寅。二月二日庚寅,三月十二日甲申.四月十六日庚子,五月四日丙辰。六月六日辛亥,七月三日辛未,八月七日乙亥,九月七日子时秋分,十月十九日辛亥,十一月七日甲子,十二月二十八日庚寅,是十月无丁巳,十一月无壬辰,腊月无甲戌。次年正月十三日辛卯,二月九日丁卯。三月三十日丁已。”
可见”公猪”之称始于周代。《尔雅翼·释畜》还提到一种称为“公孙”的小猪,称:'猪有牝牡,而独言公孙者何?以孙之名配公孙之字,其状小而色纯黑者名之。《诗林广记》引唐人陆龟蒙《舍南园早秋》诗句"叶褪红纨嫩,花残白雪幽。下枝风露冷,偷眼公孙秋。”可证“公孙”是一种小黑猪。 汉代刘熙《释名·释畜》:“马不待鞍鞯而驰谓‘走’,猪不吃食儿乳谓“顿”,牛触人足谓‘牴’”并释“公”为“功”。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今人谓鸡‘家鸡’,家人谓之‘家犬’。夫家,非其别名,以姓呼之。”可知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动物在性别上的差异,而且发现这些差异会在遗传中生生不息,但还没有意识到基因的作用。
晋崔豹《古今注·兽部三》:“彘,一名豕,北方人谓之家猪,江南人谓之乌猪;黑鬃白腹者为乌猪,灰鬃赤腹者曰家猪……”南朝梁简文帝《采莲赋》:“被发行歌,凌波微步,罗袂飘然,纤腰摇摇。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羞敛态,发翠盘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流泽,华茂春葱。” 到了唐代,人们不仅对猪的形象有更多的了解,而且注意到不同地域的猪也有不同的体型特征。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尾长如帚,扫洗庭除。"苏轼《东坡杂记·养蟆》:“阳羡茶品第高,故作饼法亦异他处。制未精甚,虽有膏甘,而形粗味足。余尝见宜兴州官献此茶,用青布裹着,盖取乳泉新水,故味佳而色莹,此茶至薄,故久煮而汤清。”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于猪的文字,说明人们对猪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明缪仲潜辑《唐语林·序》载唐裴肃《书旧笔记》中关于猪的记载最为详备,实为一难得的上古兽类资料:“猪,虚肥善吃,其性贪。多骨。皮可酱、脯、烟熏、油炸。肉可煎、炒、炙。五脏可蒸、炒、熬、搅、醉。其骨胶浓似饧,膏腴美艳,食之令人饱。”(图片出自《汉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