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结局如何?
关于皮影的结局说法有很多,下面仅列举几种:
1、归隐说
据古籍记载,春秋时期,齐地(今山东淄博)的仲尼(即孔子)教弟子曾参易刀凿為琴,作“离骚”之音,使天下之君子,慨恨其悲,遂弃功名而不居。他隐居山泽,“拂其琴,涕泪溢而不扬”,终身不仕。曾参为孔子的著名弟子,是“诗礼相传”世家出身,后来继承孔门衣钵,整理《诗》《书》《易部》及六艺,成了当时著名的学者。传说仲尼所制的琴,张弦二十五弦,从此琴就名扬天下,后人称“古琴”。于是“抱琴而归,灭迹尘境,终身不受贫贱之役,乃与陆通(人称“陆夫子”)、陶弘景(人称“陶隐居”)并驰”。
2、得道升仙说
《新序》卷三《节俭》篇:“……善卷者,楚泽之人也。为人仁,任敦厚,行不比量,以待成败,决断不疑。……尧以天下让善卷,不肯受,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德君而甚寡,不得所乐,乃弃朝廷,遁迹江海之上,深藏六印之中,故称中极而无所乖陵。此其得意者也。’”由这段记载可知,善卷因为不愿“治天下”,终于弃朝廷而归隐。然而,他在临行前“藏其治国之术于竹帛,衣冠不复御”,这与其说是“不愿”用世的虚伪行为,倒不如说是一种高风亮节的表现,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志洁行廉的隐士形象。但后人却将其神化,称其“采药于芝丘”,“白日升天”,“闻于天仙”,成了古代隐士中极为得道的“高人”。
3、病死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桓玄)既篡立,遂害玄度(葛洪)。及桓玄败,人获其尸,亦不复惨戚。时人思之,以木棺敛。”葛洪,字稚川,别号朴子。精通医药,长于养生。曾任散骑侍郎、议郎、安固 (今福建福唐县)令、广陵(今江苏扬州)相、会稽(今浙江绍兴)相,均因病辞职。后致力于医学,著有《肘后备急方》《神仙传》《本草经注》《孝经注》《儒家》等。他在辞官归里途经镇江县时,因泛舟于京杭大运河时得病,遂于镇江县终老。关于他的死,《神仙传》云:“时人思之,亡而祀之,称葛仙公。一日坐亡,苏而寂焉。”
4、触槐自杀说
唐朝的权岳,仰慕巢父、许由的为人,弃官而去。后隐居中条山,《旧唐书·隐逸传》云:“于谷中筑室,题曰‘松庵’。……后游河朔,不知所终。……岳隐中条山,有嘉树,初不改植,寒不变衰,游人见之,无不吟咏。时人谓‘松之千年,何尝无枝叶?鹿满百亿,那长犊车”!权岳因隐居中条山,在摘松子时,触树而亡。
5、死于非命说
东晋孟贯,“少怀耿介,乐於隐居,年二十岁,遂灭迹归丘园,终身不出。……遂以忧卒,时人以石晋之乱,欲其仕而不遂也”。(《晋书·隐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