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布代表什么生肖?
“厦门”这个名称可能来自于“下门”的谐音,“下门”又和农历十二月“腊月”有关。 《礼记》月令中,十一月为“辜(枯)月”“腊月”二月为“腾月”三月为“厉月”四月是阳月五月是“阴月”六月是“荷月”七月是“相月”八月是“壮月”九月是“玄月”十月是“阳月”十一月份是“辜月”十二月份是“腊月” “腊月”在古代并不是专门指冬至以后的十二月,而是指农历十二月或者腊月。
例如,《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耕;二月,萃;三月,桃梅;四月,楠;五月,棣棠;六月,荷;七月,兰;八月,楸;九月,菊;十月,海棠;十一月,茶;十二月,蜡。”其中正月到四月分别对应现在公历的一月到四月,五月份之后,每个月对应的时间就推后一个月。所以五月是“棣棠”,六月就是“荷”。而腊月在农历十二月,也是符合现代习惯的。
但是,“腊月”除了指向农历十二月之外,还有另一个用法。在汉代,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月叫做“腊月”,第四个月叫“正月”。《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二月晦,大风雪,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冰合,漂没民家。”这里的“腊月”显然不是指农历十二月,而是指冬季的第三个月。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厦”字来源于这第二个“腊”呢?也就是来自腊月+邑的意思。不过这样“厦”字的意思就说不通了。而且“厦”字现在的字形也不是这么写的。 “厦”字的起源恐怕还得从第一个“腊”——十二月找起。
西汉末年,朝廷把十二月命名为“蜡月”,以“蜡”代“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有这么一个字条:“臘,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这里明确说了腊月是“冬至后三戌日”。南朝梁代的学者萧绎在他的著作里提到了一个地名“黿镜山”(读作yu4 jing1 shan1),并在旁边注水道:“黿鏡山,在永嘉縣東北七十里。”这个“黿镜山”的名字可是有点来头,它在晋代文献里就叫“黿丘”了,而在更早的东汉,它甚至有一个更奇怪的名称——“土弄”。
“土弄”是什么?原来,浙江南部一带,春秋战国时属于越国,秦统一天下后设郡县,“土弄”隶属于朱虚县,而朱虚县的县城选址很有特色,不是在一条南北向的干道边上,而是在东西向河道边的斜坡上。这座县城就像水底下的“拱形桥”一样。由于县城建在河边,又处在河谷地带,容易积水,所以在县城里挖了好多水池用来蓄水。这些河边的古城遗址至今仍在,就是浙江温州的瓯海区。
“土弄”这个名字大概就是因为县城东北有座“土弄岭”(已不存在),县城西面的河网如同水中的镜子,所以称“土弄”。而“黿丘”则是因为县城北面有个高丘,上面经常爬满乌龟(黿字古写法)而得名。到了唐代,诗人杜甫路过“黿丘”,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黿丘》:“黿丘環岸碧潺潺,底事遷居別此間。” “黿丘”、“土弄”都是古代“腊月”的别称,因为“腊”是指十二月。既然十二月有了那么多名称,为什么还要用两个名字都带“腊”的字来给一月份命名呢?这可能是因为,十二月不仅是年底,同时也是新岁伊始,古人把冬至后的第一月称为正月,并用“腊”字表示新年的意思——这似乎与现在的习惯正相反,我们现在是把新年第一月叫“正月”,而把腊月放在最后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