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字什么生肖?
应该是“甲午海战”,不是“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8月1日,清政府命令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四千人赴朝,10月24日在平壤与日军会合。日军指挥官是陆军中将山地元治。双方兵力合计约七千余人。 10月25日晨,中日两军在平壤以南二十余里的鸭绿江畔的九连城附近展开。由于叶志超军行军途中损失惨重,先遣队仅一千人,因此日军认为清兵不足为虑,便不把这支队伍放在眼里。当叶志超的部队进入预定阵地时,日军发现清军的炮位比预计的要高,山地立即派步兵一个大队前往攻击,结果被猛烈的火枪击退。中午,双方展开白刃冲锋,叶志超指挥步兵两个营、炮兵两个连向日军进攻,但因敌我相距太近,炮火又受到限制,这次突击也没有成功。
当天黄昏,叶志超命令步兵三个营、炮兵两个连由南往北对日军形成夹攻的有利态势,然而正当他准备发动总攻时,却发现日军已经主动后撤了。原来,在白天战斗中,日军的一个中队因不服从军官号令擅自后退遭到严惩,军官被砍头,士兵被罚扫厕所,这使日军士气大为沮丧,于是山地只好下令全线后撤,以调整阵形。 10月26日上午9时30分,叶志超命令各部发起追击,他的亲信、山西巡抚胡燏芬率领的炮队首先逼近敌人,日军被迫还击,战场上的枪声顿时大作。此时,担任侧卫的聂士成所部骑兵因为马匹不惯于平原奔驰,加上日寇火力极为密集,无法发挥作用;而吴兆林的步军由于连日劳累,加之缺乏训练,也未能完成攻击任务。结果,追击的任务完全落在叶志超亲自率领的晋军头上。在后续部队尚未完成集结的情况下,叶志超急于抢功,贸然带领两个前锋营向前线推进了将近六公里!
由于日军退过鸭绿江,清军失去了火力的掩护,伤亡很大。叶志超见势不利,遂命令后队改为前队,全营后撤。由于指挥混乱,各个部队退得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到下午3时,叶志超终于收拢了全部人马。此役,清军共伤亡三百六十多人,日军损失亦在二百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