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环境如何量化?
先引用一个概念,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可以用“威胁-机遇矩阵”来描述和量化。 如下图,横轴是行业面临的威胁,分为四类:竞争、市场、技术和财务;纵轴代表来自行业的机遇,同样四个维度:规模、成长、创新和投资回报(收益率)。 每一个因素都有高、中、低三个档次,分别用3、2、1来表示,那么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区域,就可以用4x4的矩阵表示出企业的经营环境。
如上图所示,有四大类、十六小类的具体组合,代表了不同的经营环境。其中176象限是理想状态,代表着既有机会又有能力把握,是个值得投入发展的领域;85象限则是危机四伏的死亡地带,需要果断退出;而23象限则是潜力之地,需要小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最后46象限则是困境之中,需要采取调整措施来摆脱。
这个模型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帕累托提出,他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主要理论包括二八定律、优先数列等,都广为流传并在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 “威胁-机会”的计量方法很简单,分别计算各个因素高低档次的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然后相加到100%,得出每个矩阵所在象限的例子百分比。
例如某个行业有10个企业,其中3家面临很强技术威胁,处于00象限,2家企业遇到很好的技术机会,在22象限,另外5家则同时处于23象限,说明这个行业技术发展相对平稳,没有明显的高新技术突破。 而如果某行业10家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面临很强的技术威胁,而同时有9家企业遇到很好的技术机会,那么这个行业中技术的整体进步就会很快,可能带来整个行业周期的缩短,或者进入高速增长的行列。
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是指在企业管理决策范围之外,企业不能够直接加以控制和操纵,但又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以及管理活动具有直接或潜在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集合。企业外部环境涉及一个广泛而又复杂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竞争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是不断进行变动的,而且在不断地影响和作用着企业内部的发展和变革。
1978 年迪伊特克、斯诺以及本曼等西方战略管理学家提出了QSE经营环境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在复杂性、变化性、冲突性和模糊性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依据其构想,将每个环境维度分为高环境和低环境两个质量等级。两个环境维度相互组合,就构成了四种基本的经营环境类型。
(一)复杂而稳定的经营环境——连续型环境
这一环境的质量特征是低变化性和高复杂性。由于变化水平低,企业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外围环境中事件的未来走向,企业的战略行动比较稳妥有把握,因而企业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很低,因而企业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积极性都很高,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也都较大。
(二)简单而稳定的经营环境--简单型环境
这一环境的质量特征是低变化性和低复杂性。由于变化水平很低,企业能够准确而有效地预测外部环境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且外围环境中的要素较少,因而企业对外部环境具有较强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者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战略管理活动,企业成员大都可以轻松地完成工作。
(三)简单而动荡的经营环境——动荡型环境
这一环境的质量特征是高变化性和低复杂性。在这种环境下,外围环境中要素的变化剧烈而且不可预测,企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源进行有效的环境扫描以及战略行动的准确把握和预测。在这种可预测性很差的环境下,企业具有较低的可控制性,员工及管理者往往处于被动和紧张的工作状态。
(四)复杂而动荡的经营环境——紊乱型环境
这一环境的质量特征是高变化性和高复杂性。动荡型环境与紊乱型环境相比,不同之处是后者在环境高变化性的基础上,具有高复杂性。其结果是,使紊乱型环境比动荡型环境更难以预测和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员的心理压力、工作紧张度都很大,企业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都很差。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战略管理者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时间和资源从事环境监测以及战略预测和筹划活动。
经营环境评价模型,是目前评价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经典模型。然而,由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构成要素繁杂,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并不容易把握,而且该模型仅将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在四个维度上进行了基本的划分,即仅从质量上进行了经营环境的划分,并没有涉及量的问题,而实际中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在变化性和复杂性上肯定有程度上的差异。此外,该模型没有考虑冲突性和模糊性两个维度,而且仅以两个维度相互交叉进行划分,不能全面揭示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构成情况,因此在实际中很难使用并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