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为什么分?

赖小翠赖小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姚明。 当年若不是考虑到姚明的实力,以及中国篮协已经承诺将大力培养易建联,中国男篮的首发大前锋就是王非了……而替补席位大概率会给李根、刘炜等人。 但姚明出现了,身高臂长,能里能外,且不说在NBA也是首屈一指的内线,就算是到世界大赛这样高水平的赛场,也至少是有实力的内线球员。

于是,本该是王非和李根的位置,因为姚明而改变了。 刘炜打后卫,孙悦打中锋(这俩不纠结);王治郅和姚明一内一外;阿的江、郭艾伦、周鹏都打前锋。 本来已退出国家队名单的易建联,因姚明的意外受伤,意外地成为了赢家之一。

当然,最后胜出的还是姚明和他的队伍。 在那个阵容下,中国男篮内线的实力几乎可以横扫世道。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周鹏的状态不能保持的话,他的位置可能会是王哲林或者沈梓捷,那么中国队四强已经是极限了。否则的话,八强甚至是更好名次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2016年之前,中国男篮在世界赛的舞台上是没有弱队的。

扶文洁扶文洁优质答主

中国男篮分为红、蓝两队,是第十四届全运会的“遗产”。第十四届全运会的男子篮球青年组比赛,实行跨省组队、异地承办的新模式,在该模式的催生下,产生了被称为“中国二队”的U-21国家队。在此基础上,杜锋的红队和李楠的蓝队正式诞生。

但该模式的弊端也逐步突显:跨省组队导致以全运会为四年一个节点备战期的各省市队,人才储备出现断层;异地承办则让赞助商的利益难以保证。在十三届全运会结束之后,跨省组队、异地承办的模式寿终正寝,双国家队也同样被叫停,重返一队模式。

2015年,中国篮球启动了CBA改革之路,其中最重大的举措便是体工队和联赛脱钩,使中国篮球俱乐部彻底实现企业化运营。俱乐部企业化之后,自负盈亏模式让CBA各队在人员投入方面更加精打细算,年轻球员的培养机制逐步停摆,人才断档问题日渐尖锐。

面对CBA各队普遍“老龄化”,中国篮协一方面通过修改联赛体例刺激各队的年轻球员储备,比如年龄限制和外籍球员使用政策;另一方面,则通过组织青年联赛建议青年球员的持续输出,而全运会的跨省组队改革,则是希望通过“用脚投票”的模式倒逼各省市加强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

此外,跨省组队和异地承办模式,是姚明在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始之前,基于其本人的政绩和篮球改革推进所进行的尝试。但改革力度略显激进,且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之后未能有效延续,使得该模式很快夭折。

跨省组队和异地承办模式的失败,使得双国家队这种“中国二队”模式失去依托,同样难以为继。目前的CBA,基本恢复到全运会之前的格局,但人才断档、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在CBA各队中得到解决,甚至更加严重,这从中国男篮近期的表现就可见一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