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足中国vs德国谁厉害?
两队实力都很强,但状态相差甚远! 中国队在贾秀全带领下打出了精气神,队员踢得很有个性,虽然技战术水准和防守强度让人不敢恭维(对阵韩国的决赛中,中国队全场只有4次抢断、2次解围,这两项数据都是全场最少的),但场面并不难看。 德国队中后场人高马大,前场球员也拥有强悍的身体对抗能力,中国队想要通过传切配合撕开对手防线的机会并不多,更多还是依靠前场个人能力和对手拼抢二区球的机会。
两队最大差距还是在防守体系上。中国队后防线上王霜领衔的“铁树”组合虽然个人能力欠缺,但配合十分默契,两名后卫出球非常果断,即便对手在前场抢截成功,也能及时回追阻断对手进攻势头;中场上张睿、姚伟两名后腰踢得十分勤奋,多次在防守端做出关键拦抢或者解围;前锋刘艳秋、李影两名老将面对强大的对手毫不怯战,积极的前场逼抢为队友创造了大量攻转守、守转攻的空间,让球队整体攻防更加流畅。
相比之下,德国队的后防线漏洞百出,左后卫罗卡连续失误导致球队先丢两球,主力门将科贝尔出现重大失误导致日本队扳平比分,边卫赫洛蒂亚最后时刻手忙脚乱犯下致命错误送给中国队绝杀机会…… 中场球员同样问题不少,徐香颖、穆勒甚至后卫线都出现过多达7次的致命失误。
当然,中国队员个体能力偏弱也是影响球队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吴曦、唐佳丽虽在队伍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但个人拿球突进能力不足,给予队友的帮助十分有限;张琳艳尽管利用二次进攻机会打入球队第二球,但在进攻中缺乏对于球队整体节奏的梳理能力,大部分时间只能依靠高雄飞、姚伟在前场硬扛着和对方踢对攻。
足球水平男足不如日本,女足不如朝鲜。足球在中国是群众基础非常大,开展非常普及,但是水平非常低的一项运动。中国有13.5亿人口,但是在11人制室内足球上水平却不如几千万人口的日本。其实原因很简单——体制问题。
中国搞足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政府主导,高度集权,与学校的体育课程人为割裂。这种机制使得中国足球人口严重短缺。
1984年7月8日,国家体委向国务院呈送《关于试办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的请示》,建议从1984年开始,利用原来体制内的各种级别的足球比赛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联赛体系,从全国各省、市、区自下而上先进行锦标赛,然后再经过升降级,进入由不同级别的球队参加的甲级、乙级联赛,实行各联赛的升降级制,形成金字塔式的联赛体系。从此中国的足球联赛体系确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甲A、甲B、乙级的前身。从1989年到1992年的4年间,中国足球一直在甲级联赛和足协杯两项赛事中徘徊。
政府主导和高度集权,让原本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足球运动无法进行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管理,而被纳入到和举重、射击一样政府的计划经济之中。13.5亿中国人口,11人制足球人口只有几十万,而日本只有我国的十分之一的人口,全国从事中小学生课余以及社会的11人制室内足球运动员人数超过500万,18岁以下注册的就达到100多万。我们常说日本的“千场联赛”以及“十万人同赛”,这都是建立在庞大中国足球人口基础之上的。
我们可以说日本、韩国的联赛和俱乐部都不是私有制下的产物,都是政府或财团控制下的产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韩国在搞足球的过程中,在政府主导的同时,非常重视发挥社会机构和企业的作用。比如日本的足协、足球联盟、足球俱乐部的董事会成员多是由企业、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专业人士担任,他们不领取工资和奖金,仅仅凭借名誉参加管理活动,形成了比较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架构。这种以政府、社会、企业为一体的管理模式,既保持了发展的非商业性与公益性,又充分发挥了社会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制度和管理,为日本足球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