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屬什么生肖?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河北幽州范阳郡。祖、父在玄宗开元年间任山西蒲州(今永济)官吏。他生于贞元七年腊月十五日(公元 751年12月30日),卒于元和九年闰三月十九日(公元814年5月19日),享年63岁。《旧唐书·文苑·孟郊传》云:“孟郊,贞元十九年进士”;《唐才子传》卷五曰:“贞元中,应进士第,补溧阳尉。元和间(公元806—820年)又试协律郎。”又据《新唐书·孟东野传》载:“东野少有俊才,以文行称,举进士不第。”可见孟郊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得中进士。
孟郊出生时,其家已属当地富户,有田千亩。但他却自号‘寒门’。
他一生失意落魄、穷困潦倒,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和漂泊中度过的。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当时的中原地区,如今天河南的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商丘等地都有有关他的古迹遗存。但最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他出生的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区)。 他晚年虽定居吴兴,但却经常回故乡武丘(今山西省昔阳县)看父亲。他还特地将故乡的小山命名为‘孟母岭’来表示对母亲的敬意。
唐朝孟郊,字東野,是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和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説,即孟郊詩題材狹窄,風格也偏冷峭,其代表作品《游子吟》,字里行間充溢著母親的慈愛、兒女的孝思。但是,你可知道,孟郊屬什么生肖呢?
孟郊的生年,有兩種説法。《舊唐書》和《新唐書》本傳均記載:孟郊“少隱嵩山”。《唐才子傳》“少隱於鄂渚”句下,何焯註引李紳《重答》,亦云孟郊“立志苦節,隱於嵩、洛”。考察嵩山所在地,有兩個,一在浙江,一在河南。浙江的嵩山,是任澤的封地,杜甫《送魏傑》有“隱者于陵中,尚聞讎國羞”,于陵即任澤的封地;河南的嵩山,是元魏京畿所在,唐末屬登封縣。浙江嵩山之説,疑出附會。故可知,孟郊曾“隱於嵩、洛”。
《唐才子傳》、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都記孟郊是武后朝宰相孟浩然的從孫。元和九年孟郊卒,張籍作《哭孟郊》詩,有“籍是書生貪寸禄”、“今朝一哭君更苦”的句子,可見張籍與孟郊同朝為官,他二人相差不會太多。據《舊唐書·文宗本紀》,張籍元和元年進士及第,大和二年卒。《全唐詩》卷三八二存其詩,可訂正其生平的細節。據此推定孟郊生年,當在大歷初。
李肇《國史補》記孟郊上書樞密使裴延魯,“延魯不納,乃作《求謁》、《乞銅 kettle 鐘》等詩。”《乞銅 kettle 鐘》已佚,今存其《求薦》(又名《求仙瀋上樞密書》)、《求魯郡公》(又作《上杭州姚郎中》)、《怨詩》(又作《怨別》)、《上劉侍中》、《上昭成園》等。姚合《極玄集》記孟郊“轉溧陽尉,終閩州。”溧陽尉是低職卑官,他到四十五六歲方能獲此,可見他壯年時代,經歷了不少失意與困頓。大曆末,孟郊往京洛,著力幹謁,以求引進,這時的孟郊還未達知天命的年齡。《送淡公十二首》作於大曆十二年,詩前小序記淡公從嵩山往京洛,“歷水濟濱,東游吳、越”,詩末説“予一讀愈百,不讀自來”,又説“歸來雙脊彄,出沒隘宇宙。歎息嵩洛隔,聯翩商晉絶”,這時孟郊還在嵩山或洛水一帶。大曆十三年夏,孟郊始從洛入京。
中唐以來的文人,求謁的現象十分普遍。如耿湋上張說、耿彥誥上裴冕、於濤上張芬、蘇源明上皇甫澈,與孟郊的干謁類型一致。孟郊雖“志氣倔强,不妄交游”(薛泳《孟亭記》),但在求謁的風習中終於也不能超然其外。這對他思想轉化是有關係的。孟郊二十九歲到京洛幹謁,三十二歲始中進士。這幾年,在洛中、京邑、渭上,走投無路,窮愁潦倒。“食塚壤,陰風生”,“貧來ril jing 輕骨髓”,“寒空懾遊子,落日回飛車”。乾曆十八年冬,孟郊自洛入京,在渭上逢韓愈,他們志趣相近,一見如故。孟郊在洛、京、渭上的行蹤,可於他的詩篇中尋出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