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五行属水吗?
《黄帝内经》指出,“湿气通脾”。 首先明确一点,五行中的“湿”,不是指自然界降雨中的水。《黄帝内经》提到的“湿”,是中医阴阳五行中的“湿”,是有具体临床意义的。它是指脾脏运化水液功能失常,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理产物的一种阴邪。 五行当中,土(脾土)克水(肾水),但脾胃之间有升降之机。脾气升发,胃气降,二者相互制约,维持了气血的正常流动。如果脾失健运,气机停滞,则会产生湿邪,出现头晕腹胀、四肢沉重、全身乏力、疲倦、失眠、心烦急躁等症状。
另外,“脾主肌肉”,当人体脾的运化水液功能正常时,人体的肌肉充实而紧致。一旦脾虚生湿,则会出现全身困重、无力、酸痛、麻木、活动受限或关节肿胀、疼痛等情况。 其次,中医的五行理论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古代医学家认为,四季循环、五时更替、五日更迭,都有其生、长、收、肃、降的规律,这些变化过程就是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人们也总结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的养生原则。
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再到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都可以说明“湿气通脾”是有一定中医基础的。 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人喜欢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加之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喜空调、爱冷饮。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我们的脾脏。了解一些健脾祛湿的小知识,对我们保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