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以什么来算?
在说计算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个事情,也就是五行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相生相克”这个词,并且对它十分认可,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它。但实际上这个“相生相克”是易经中的思想,并非是由五行本身衍生出来的。 五行是一个符号系统,它本来是没有生命的,更不存在生和克的说法。所谓的“生”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母与子、或种子与土壤的关系。
事实上,古人将宇宙万物都归类到五行当中去,它们之间其实是一种对应关系——比如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分别对应着春夏秋季冬四季;又对应着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五个方位;还对应着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总之,一切皆可用五行来解释。 而相生相克的概念是在这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五行学说的基础就是阴阳。世间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进行描述——阴可以是阳,阳也可以是阴,它们是相对的。 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也是相对的,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性质也会随之改变。 在阴阳的作用下,五行之间的循环变化形成了相生相克的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就是相生。相生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它代表了“滋”的意思。就如母亲滋润孩子一般,这种相生是有往复之情的。 但相生并不是单向的,火生土,土能生金,而金又能生水,如此循环。不过在这过程中有一种强弱的变化,即火的活力会在土生金的过程中消耗掉一部分,而金在水生火的循环中又会形成新的火力。因此五行中的相生是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是相克。跟相生一样,土克水是土的特性被开发出来了,因为土的本性是不喜水的。同样,火的特性也是在克金的循环中体现出来的。不过这里的克制与我们生活中理解的克制意义不同,它更像是博弈,你强我就弱,你弱我就强。而且在五行中任何一行的强弱都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弱者。
五行中的相互关系既涵盖了自然界也涵盖了我们人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很复杂实则都可以用五行的相关知识进行解读。掌握了五行的基础知识,你的人生也将变得简单起来。
五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古代先人们通过对大自然和人体生命等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发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着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规律。这些规律,可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其中,在中国古老的天文历法中,就以“天干”、“地支”来标记年、月、日、时,这就是“干支纪年法”。而“干支纪年法”就是五行用来计算的主要依据。
所谓“干支”可分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类。十天干的排列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的排列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排定次序,其排列顺序为:
我国古代先民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其方法采用天干在前,地支紧跟其后的“天干地支”先后形式。一年之中,每天在“干支纪日”时只配属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比如:“甲子”、“乙丑”、“丙寅”……如此配对,配对后剩余两“地支”,则将其舍弃不用。在六十天内,前后次序不变,天干、地支各循环六次而六十天干配对地支全部用完,即为“六十甲子”。六十天之后,再从头开始,重新配对。这样,以“甲子”为首对开始配对的六十对干支“甲子周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以此周而复始。如果从“干支纪年”开始算起,每六十个“甲子周期”为一个轮回,这种纪年方法,就是“干支纪年法”。如:“甲子年”、“乙丑年”等等,按六十甲子为一个轮回依次类推。
十天干与五行和阴阳的配对关系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已“土”、庚、辛“金”、壬、癸“水”;“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已”、“辛”、“癸”为“阴”;十二地支与四季、五方、五行和阴阳的配对关系是:“子、丑、寅”为冬季、“寅、卯、辰”为春季、“巳、午、未”为夏季、“申、酉、戌”为秋季、“亥”为冬季;“子、午”为北方、“丑、未”为南方、“寅、申”为东方、“卯、酉”为西方、“辰、戌、巳、亥”为中央;“木”、“火”、“金”、“水”、“土”五行在“二十八星宿”中的位置和“十二地支”所对应的“十二生肖”亦一一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