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称中还是华?
“中华”比“中国”出现的更早,《尚书·夏书·禹贡》里有“华胄禹”、“华厥禹”、“大禹”;《周礼·天官·大祝》有“执事中华”;《礼记·檀弓下》有“公是吾父,安见吾君’;《论语·八佾》有“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等等,很多很多。 那么“华”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 “华,荣也。从艹,象花形。”“禹贡》‘涂泥’谓之‘華’,注云:‘今名华山。’”也就是说古文字里面的“华”就是花草之“华”的意思,引申为繁华,再引申指花朵或者美丽而绚烂的。
那为什么有了“华”这个字还要加个“中”字呢?原因也简单,古文字里面有“中”字,也有“华”字,二者最初的意思其实差不多,都是“中央”,但是慢慢的“中”表示中央时加上了“一”成了“中天”,后来又有了“中原”等词,表示方位的“中”和表示植物的“华”就开始分家了。不过这时候还没有分清“中华”里的两个“中”…… 那么“中华”作为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四月,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北部,将当地土著居民三百余掳掠至巴达维亚(雅加达旧称)贩卖为奴,被俘人员中的很多人后来就姓了“华”。
清初,一群欧洲人为了寻找通往亚洲的捷径而冒险穿越美洲,这些人里就有好几个姓“华”的。 这些在东南亚和北美大陆上的“华人”,自然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宋朝移民。因为宋朝时福建、广东沿海的居民有不少迁往海外,史载宋代“闽广之民多移徙海岛”,而他们去的几个地方刚好都在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中国”范围里,所以这些海外华侨的祖籍地就被统称为“中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