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我讲一个新的角度,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半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周期;第二个周期就是最近2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周期。 这两个周期都有明显的通胀或者通缩的周期性的波动,而且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应对这样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所谓的“新常态”。这个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特征可以用“L”形曲线来描述,也就是物价总体水平处于低位,经济增长处于中低速的水平。(见图一)
在新常态下,过去那些成功应对通胀或者通缩的经验有可能不再完全适用了,尤其是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手段需要进一步调整。因为过去的通胀或者是通缩都是需求拉动的,也就是说是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快增长引发的通胀或者通缩。要治理这样的通胀或者通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控制总需求的扩张速度。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要采取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压制投资与消费的需求。反过来,当遇到通缩的时候,就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流动性,刺激投资和消费。
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供给能力大幅增强,需求和预期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单纯依靠总量政策和数量型工具已经很难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运行。这意味着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都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那么在新常态下,应该如何认识通货紧缩的风险呢?我认为当前更应该警惕的是收入通缩。收入通缩是指由于收入分配失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居民购买力下降引起的需求不足导致的通缩。这种情况下的通缩其实质是供求关系失衡引起的通缩,和之前由于总需求过热引起的通缩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收入通缩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意识,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