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银行倒闭?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央做出了扩大金融开放、加快金融改革的重要决策。 于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家家银行应运而生! “要搞活经济,首先要搞好金融”[1],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逐步放下身段,让金融机构“自谋生计”。
1995年——1996年间,国内出现了第一次银行兼并浪潮; 2004年至2007年间,又以包商银行被接管为起点,第二次银行业兼并整合拉开序幕; 而此次破产的盛京银行则隶属于第三波整合浪潮之中。[2][3] 这三波银行兼并重组,其实都有迹可循,与国家发展的阶段密不可分。 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78-1995)可以称之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市场”,而市场的本质就是资源配置的优化。无论是国企还是银行都面临一个如何适应市场化的问题。银行作为融资中介,若不能实现市场化,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银行是以市场化为目标的改革主体之一。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的完善,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的能力。它们或者被收购、或者破产清算,市场的力量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中,国家并没有出手干预,这实际上也是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证据。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所有国有商业银行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形成了目前五大商业银行的格局。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全球化进程加速。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国际资本的威胁,另外一面,我国的银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首先,是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其次,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
面对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国内银行业进入了全面赶超阶段。2004年,原工商银行动用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购买了巴西工商银行和俄联邦储蓄银行的股权,实现了跨国界经营的跨越式发展。此后,中国银行和中农工建四大行更是先后“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并购。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一阶段的银行业还是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国家在关键时候依然会进行干预,特别是对于大型银行。我们看到了2005年的汇改、2007年的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有助于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出台。
直到2010年,央行才首次以市场为导向,将包商银行列入银行监管名单,实行风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