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是什么五行?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表示对事物两种不同的属性分类,与西方的“冷”“热”相对应。“阳”具有阳光、明亮、强健等属性;“阴”则具有黑暗、柔弱、沉静等性质。 “阴阳”概念的提出是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模式观察分不开的。古人发现,太阳和月亮都有光明和黑暗交替出现的时候,并且有规律地循环往复。人们把白天和黑夜分别比喻为“阳”和“阴”。 后来,人们又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分为阴阳两类。
比如,人体可以分为头面部为阳(上)和身体下部为阴(下);身体运动可以区分出外为阳(上)、内为阴(下);女性的经期可以划分为经期为阳、血块为阴等等。这些事物的“阴阳”划分,主要是基于其自然属性。 当然,任何事物不可能完全隶属于某一属性,大多数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区分事物的“阴阳”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 明白了阴阳的概念以后,就可以引入到五行的概念中来了。所谓五行为什么不是六行或七行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阴阳是有两个极端构成的,而五行则是由一个中点(中间环节)和一个极限(两端)构成的。
什么是中点?什么是两极呢? 在我看来,阴阳两端的极性是最明显不过的了——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高温和低温,兴奋和抑制……这些都是阴阳两极的表现形式。 而五行中的“行”字,本身就有行走、流动的意思,它的两个极限,也必然代表着一种方向性。我把带有运动方向的“阴阳”称为“动阴”和“动阳”,它们的中间状态就叫做“动静”。与之对应,我把代表静止的“阴阳”称为“静阴”和“静阳”,他们的中间状态就是“静静”。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五种组合:
这五种组合实际上就代表了十种变化方式,也就是相生相克关系的十种表现形式。而这五种组合,其实正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们对天地万物演化过程的一种抽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