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在五行五行中是什么?
关于五行的起源,最早见于《尚书》、《论语》、《左传》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 《尚书·洪范》记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这里的五行是作为五种基本性质存在的,并且与水的特性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描述。所以,这里的五行已经具备了后世五行理论的基本特征了(除了没有阴阳概念)。
至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则见于《易传》和《孟子》之中: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观万物之象”(《系辞上传》) “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传》)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下》) 可见五行的相生相克的顺序大致上是依据阴阳消长的规律来确定的,即:阳极则阴生,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阴极则阳生,故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总之,由上述文献来看,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五行理论体系了——当然还不包括后来发展出来的五行与方位的关系、五行与四季的关系等内容。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以后,五行学说逐渐被神学化,其原本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也随之淡化,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本来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