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对了吗?
首先,要肯定改革的进步性。 中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从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到现在的按劳分配、经营者的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我们从制度的层面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能干不能干一个样”的问题;通过竞争性选拔机制的建立,我们打破了干部身份的壁垒,使能力成为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但改革的深入总是伴随着阵痛的。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遇到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房地产泡沫、地方债、融资难等等,与过去的国企改革也是密切相关的。 从1978年开始的国企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边试边错中前进。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开展股份制改造和对国有企业放权,我们在微观层面上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但是在宏观层面上却造成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了市场力量对企业行为的全面约束。这种由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方式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问题。
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很多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现在遇到了难题——如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边界、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和资本收益的平衡、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相对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某些人的私利造成的,而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决定的。
从市场的角度看,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提供了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或服务,它就能得到发展和壮大。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某种方式能够同时满足市场和道德两个要求的时候,我们只能继续沿着改革的道路走下去,在矛盾之中寻求平衡。这也正是改革的纠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