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五行属多少笔?
“灝”字笔划数12,五行属性为水(水); 详细解释如下: 汉字:灝 读音:hào 部首:氵 笔画数:12 五笔:iagm 释义:〔灝溔〕水流浩瀚的样子。 亦作“浩溔”、“浩洋”。 基本字义: 1. 水势浩大:~浩。
2. 广大无边:烟波~渺。~渺无边。
3. 明亮;月光普照:月~。~月。
4. 古同“晧”,皓宗、皓中。 以上来源于百度百科。 所以根据查询,这个字的笔画是12画。
“灝”字笔划数12,五行属性为水(水); 详细解释如下: 汉字:灝 读音:hào 部首:氵 笔画数:12 五笔:iagm 释义:〔灝溔〕水流浩瀚的样子。 亦作“浩溔”、“浩洋”。 基本字义: 1. 水势浩大:~浩。
2. 广大无边:烟波~渺。~渺无边。
3. 明亮;月光普照:月~。~月。
4. 古同“晧”,皓宗、皓中。 以上来源于百度百科。 所以根据查询,这个字的笔画是12画。
“ 字海 ”里查到的,简繁字体的 “ 灝” 有12种写法; 大篆中的「灝」字形是上形下声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有学者认为此字原从「雨」)。 从战国文字到汉字的演变过程中,「 灝」 的偏旁变化最大: 先秦文字中,「 灝」的上半部为「冂」或「宀」,下半部是「水」; 秦代文字,「 灝」变为「雨」加「山」;汉代文字变为「山」加「水」。 东汉许慎的《说文》中,以「雨」配「山」作「字型」(音「hào」),并注其义与形近字「滈」「澆」相区别; 以「山」配以形的「字」字(音「hòu」);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用「山」和「字」同音切之。可见这一组合在汉字史上使用颇广。 魏晋南北朝的文字中,「 灝」上半部分又变为「宀」了,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诗集中出现「天宇旷邈,鴻濤浩瀚」的句子;隋唐五代的书籍中也多用此字。到了宋代之后,「宀」便取代了「雨」、「山」,成了「 灝」最常见的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