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宇宙万物的生成以这五种物质形态及运动形态为基本形式。“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说认为事物的形成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结果。“五”代表了不可穷尽的数目,亦即无限;“行”意指运动、实践和运行。“五者”运行不息,变化无穷。五行一辞的语义,为构成世界金属元素的周期表。五行可以是五气、五材、五物、五方,是五德。五行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场合,显示出不同的形态和能力,但其原子结构的本质不变。
其一说“五行”一词来源于“五方”。五方是古代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宏观认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将世界抽象为二方,再将二方细分就成四方。“四方”加上中央,即为五方。五方说产生于“盖天说”宇宙论时代。《吕氏春秋·有始》记,“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南火,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佐朱明;东木,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佐勾芒;西金,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佐蓐收;北水,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佐玄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