菪是表示什么生肖?
这个“蚣”字打错了,应该是“芒”! 出自《尔雅·释草》:“虋,赤苗;芑,白苗。” 晋代郭璞注:“虋、芑二草,今似粟,叶青而茎圆。” 从“芒”字衍生出来的问题就太多了。为什么是“牛”?为什么不是“羊”?为什么不是“猪”?为什么不是“狗”? 为什么是“鸡”? 为什么是“猴”而不是“兔”?…… 因为这是通过字形来推测的,而汉字字形演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首先来说“羊”和“猪”,这两个字在汉代时期写作“祥”与“征”,从“祥”从“征”均可以得出“羊”或“猪”的结论,但问题在于古人认为这两种动物是阳兽,也就是说它们是以腹来受阳气的,与草木的生长方向相反。然而植物生长是从地底往上生长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从汉代画像石(砖)中通常表现阳兽的形态来看,大多作站立状,四肢细而且直,这与羊和猪的形体特征更为符合。另外在汉墓出土的一些纺织器材上经常会看到“豕”或者“羊”的字样,这里的“羊”和“豕”指的都是羊肉和猪肉。这些实物证据都表明汉代时期的“羊”和“猪”确实就是现在的“羊”和“猪”。
再来说“兔”和“鸡”。 “兔”字在金文做“兔”,小篆做“兔”,字形上“兔”下面一划特写,显然是在模拟兔子长长的尾巴。当然这种写法保留到了现在。而“鸡”字金文作“鸡”,小篆作“雞”,字形上面都是“隹”——形如短尾雉鸡。所以这也是现代“鸡”“免”的由来。
最后来说“猴”和“鱼”。 汉代画像石(砖)里表现“猴”的时候,它总是双手合十,做虔诚状,这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常把“猴”刻画成佛的样子有关。同时,“猴”的字形也从汉代开始发生了变化——“侯”字省去“口”,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猴”。至于“鱼”字,两汉时期一直写作“鱼”,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简化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