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的本质就是“生克制化”,这是自然界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也是人事规律、疾病机理等背后的密码。所以,五行其实是最接近阴阳的思想。 《尚书·洪范》中讲:“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就是最早的对五行的描述了。这里将五行与五种物质相对应,同时描述了五行的一些性质。
东汉大儒郑玄认为,五行是“相济”而非相生或相克的关系;宋元以后的五行学说则继承了《洪范》的相生相克理论。现代的五行学说则是将五行分为天干与地支两大类,分别对应自然界的天地之气,并进一步演化为中医中的五行生克理论,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为顺行相生,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为逆行相克(也有人主张逆不生克)。这种观点被广泛用于中医病理和诊断方面。还有人提出“五行互根说”,认为“土载四行”,“四行以土为根”。 “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是居中而为阴阳之中、为五行之首。”人处于天地之间,生命活动也就处在阴阳之中,五行之中。
《黄帝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气,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智者之治病也,必顺四时,法五脏,宣三焦,通腠理,适血气,和情绪,如是则病无由入矣。”“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吃动二便,莫知其度,出入起居,耳闻目见,退行进止,利便卫生,如是则邪气不生,病安从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如是则精气和畅,肌肉解利,腠理疏通,血脉和畅,如此则可百病不生。”
可见,顺应阴阳规律、保持阴阳平衡,是我们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