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五行是明火吗?
“心”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这样的 上面是“高”的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寸”的甲骨文字形。“高”表示音调上升,“寸”表示声音短促。两段结合,就是“高声呼叫”的意思了。而“欣”字上部的“斤”,本义是斧头,和“高”“声”都没啥关系。所以这两个字在古代是不同音字,也没多少联系。
但现代汉语里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而且都带三个撇,因此常被混用。其实仔细看看区别还是很大的—— “欣”的字形是上下结构; 而“心”却是上下左右结构——“心”上边的“冖(mì)”把下面的字包了起来,而“欣”的上边是没有这个结构的。 另外,因为偏旁“示”古音和“心”古音相近,古人经常用这个偏旁表示佛教等宗教含义,于是“欣”就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如“佛”字,小篆字形是“弗”下面一个“欣”,表示对佛的尊敬,这里的“欣”就带有“心”的词义了。再如“憎”字,繁体字形上是“憎”下面一个“欣”,表示讨厌,这里用的也是“欣”的“心”词义。
五行,古代道家以金、木、水、火、士五类物质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后经过不断完善成为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是热和光的来源。中医的“火”,也有温煦光明的含义。人体内的热量(体温),有赖于气的推动、血的供应,气和血如同木柴,燃烧发出热和光。木柴通过燃烧转化为烟和灰。气、血在提供热能和行其功能之后,也发生质变,部分物质转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
木柴的燃烧需要氧气。气、血在提供热能和行其功能(包括筋膜、肌肉的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全身、脏腑的呼吸运动提供氧气。所以,火与气、血、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关。
如果燃烧过旺,产生的热量就会超过消费能力,余热内积,耗气伤津。如果燃烧不足,热量就不足以行其生理功能,出现虚寒症状。中医所说“阴虚生内热”。是指人体液减少,不能约束、平衡热能,使热能(火)过旺,而出现“五心烦热”等热象。“气虚生外寒”是说人体的气不足,推动和温煦能力减弱而出现“四肢欠温”等寒象。
“火”在中医理论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火”,包括“热”;狭义的“火”,指“体温”。中医所说的“热”是指“火”失去平衡,内积过盛。从广义的“火”和狭义的“火”的关系来说,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火”盛,则易“化热”。人体通过气、血的输布,把热能送到全身各部位,使体温维持恒定。当热能(火)在某一脏腑或经络内积过盛,就形成“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