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在五行属什么?
古代,人们发现玉石有柔和的光照效果,就把它用于祭祀和朝聘等活动。用玉做成的器物被统称为“琮”。 东汉许慎《说文》中提到:“琮,瑞玉也。大如圭,射端粗。”指的是外方内圆的中空琮。而李善注引东汉王逸的解释更具体:“琮,琮八寸谓之琯(音贡)孔,孔外径八寸,内径六寸。”这大概是现在所见最早的关于“琮”形状的文字记载了。
西周中期起,出现了形制较大的中空琮——璧琮,也称珩琮、琮璜;它的外部形状与玉器中的璧相似,不同的是璧琮中间有一圆孔。
汉代的玉器中出现了很多方形或长方形的琮,它不再局限于“八隅之形”,这在后来的玉器制作中也得到了延续。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皇帝对玉器非常感兴趣,亲自主导了大量的玉器的雕刻、制作,当时有许多出色的玉雕艺人,他们根据帝王的好尚,开始大量雕琢仿古样式玉器。于是我们在今天的博物馆里看到的明清时期的玉器陈列,大部分都是仿古样式的玉器,其中就有很多琮。它们或是八面造型,或是两面雕工,都仿古时中空的琮形,区别只是尺寸大小不一罢了。
从材质上讲,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多数选用青灰色、黄白色的软玉制成,而到了商周时代,则开始更多地使用绿松石作为琮的原料。不过到了汉代以后,又重新使用玉料来制作琮了。所以,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社会晚期,玉琮用料经历了由玉到石的转变过程,最后回到以玉为主的路线。 而从造型上看,除了历代延续的八棱形、璧琮等基本样式外,也有较多变化,如南北朝时兴起的四灵琮,就是由四个不同颜色的玉片合在一起而成。明代还有一种叫做“子母榫(音孙)”的琢玉技法出现,这种技术可以在不损坏玉体的情况下,将两块玉合二为一,做成中间的主体部分,再在两边分别透雕出耳子,最终形成“一木连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