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怎么北方?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属相是古代先民描述客观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马、相猪、相兔等逐步被相鼠、相牛、相虎所代替,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属相。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相关的诗文词赋、笔记小说以及民间故事等。这些文字资料大大超过了十二地支记载的范围,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作品305篇,其中涉及生肖的诗就有216首,几乎占了总量的七成;以《诗经·小雅·吉日》有关“吉日壬午,既差我马”为例,其中的“差”即指挑选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好日子在下午,已经挑选好我的马来。再如《韩奕》中描述韩侯出征时说“载戢干戚,有捄旗旐”,其中“载”即指乘坐的意思,“戢”原意是指收藏武器,这里引申为整装待发的意思。旗旐(zhào)是用旗和旐作旗帜,与“丹漆”一起成为装饰兵车的颜色。以上两例都是用干支纪日的方式来记述日期,虽然都提到了天干地支,但却不是直接以生肖来命名的。
除了《诗经》之外,其他儒家经典如《尚书》、《易经》、《礼记》等也有大量的关于生肖内容的的文字。《周礼·春官》中讲到“卜人以桑燎祀之”,注释中说“祀户神也。凡祭,初夜,燃火炬,号曰‘桑燎’。”这实际上是记录了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而所用的神词则很有可能是来自生肖中的“午”。同样在《周礼·夏官》中还提到一种叫“司弓矢”的官职,负责保管天子射猎时所用的弓箭,而“司”字通“伺”,说明这种官职的职责是在暗中观察天子的行为以预测吉凶,其职能正与现代相羊接近。
从战国到秦汉,有关生肖的内容不仅在文献典籍中大量出现,还时有见于青铜器和碑刻铭文之中。如甘肃武威磨咀岭汉墓出土的汉简中有“戊午”、“辛亥”字样,据考证前者为汉武帝太始八年(公元前134年)的日记,后者则为汉元帝皇后郝氏的生日记,都间接证明了当时已经有了完整的生肖体系。在陕西省凤翔县出土的秦公簋(guǐ)上有“戊戌”的字样,证明至少在秦国时代就已经使用了干支纪法。至于“子丑寅卯”等词语则是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后来又相继出现在金文和简牍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