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什么时候改的材料?
乒乓球由软木制成,起源于英国。 乒乓球最初用赛璐珞(一种早期的人造纤维材料)制作,由于质量轻、易损耗,运动员发球时常常将球打到擦网而过,导致比赛时间延长,影响了比赛的连贯进行,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求改变乒乓球材料的方案。 1904年,英国人设计出用橡胶和塑料混合制成的Cement球,但在实战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随后,美国人又发明了用亚麻布包裹橡皮圈的Gelle球,在提升击球声音质量的同时,解决了橡胶球容易损耗的问题,但滑溜不旋的风潮并未就此平息下来。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制造商试用了各种方法来增加球的硬度——在皮球内加入棉垫、在皮球表面刷上胶粘剂甚至烫上英文字母等等,但这些办法都未能达到理想的程度。
直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厂商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叫Tackiflex的新材料,这种新布料具有较好的弹性、韧性和可塑性,既能保持球的整体性能,又能有效阻止球在空中滑行的现象。同时,德国制造商还设计了能防止乒乓球脱手的拍子,使乒乓球运动开始向更快、更强、更精密的方向发展。 进入80年代以后,乒乓球技术更加细化,出现了削球、弧圈等技法,球拍也从两块板发展成好几块,而材料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厂商开始在乒乓板上涂覆特殊的材料,以减轻胶皮粘性下降带来的困扰。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乒乓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塑料包装纸板,另一种是带铝箔的塑料包装袋。采用传统包装方式的乒乓球一般较便宜,价格在每颗6元左右,而带铝箔的塑料包装袋则较为昂贵,每颗要七元多一些。虽然价格贵些,但这种塑料包装袋不仅防潮,而且易于保存,能够较好地保证乒乒球的质量。
70年代末期,使用白色赛璐珞球。当时欧洲运动员纷纷采用长胶海绵拍反手横打技术,使日本传统的小球结合弧圈打法受到影响。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日本运动员迫切要求改变球拍的性能。但受“萨格勒布决议”的限制,球拍不能改变,只有从比赛用球入手。当时日本要求国际乒联把大球换成小球。理由是:减小球的容积,使球拍胶皮(海绵)的有效容积增大,从而可以相应地提高球拍胶皮的性能。
当时国 际乒联研究决定,为了不影响运动员训练及比赛,在正式作出更换球的规格之前,先使用大球进行“试验”。同时,对不同规格和型号的球进行筛选,决定换用规格。1982年日本千叶世界锦标赛,在男子单打32强以后的比赛中,使用了直径40毫米的白球和黄球。日本著名运动员斋藤清,在1/4决赛中,由于对大球不适应,以2∶3输给了匈牙利运动员克兰帕尔。而瑞典的本格森(瑞典弧圈长胶横打的先躯)则使用38毫米的小球,把匈牙利的三虎将赶出16强,这又使国际乒联对采用大球产生怀疑。1983年在加拿大温尼伯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上,在单打32强以后的比赛中,又分别使用了直径为40毫米和39. 5毫米的白球和黄球,让运动员再作尝试。同时,对这两个不同直径的球的弹跳性和旋转性进行比较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大球的性能基本相同。但是,大多数参加测试的运动员则认为:40毫米的球速度慢,但旋转比39. 5毫米的球强;对两种球的弹跳性差异感受不大。为此,国际乒联在温尼伯世乒赛结束后,决定从1984年开始,正式使用直径为40毫米的乒乓球。并决定在1984年东京世界锦标赛的正式比赛中使用。这就是说,1984年东京世乒赛,从第一轮开始就使用40毫米大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