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什么报?

戎凡梦戎凡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在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中掀起了一股“通缩热”,大家纷纷转引一篇发表于《经济学家》的文章,其标题曰:中国通胀的通缩风险。文章的作者是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杰拉德和齐夫,他们指出:中国的CPI上涨速度非常缓慢(2010年仅为3.3%),并且存在消费价格下降的风险。如果这种低通货膨胀的局面无法改变的话,那么人民币汇率将会上升,进口商品的价格也会降低,这样就会导致中国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合理,作者列举了诸多道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GDP平均增长率若要达到6%以上才能实现物价稳定,而过去十年我国 CPI增幅一直低于GDP增速,这势必会造成通缩的压力。 当然,作者的论证过程还是非常严密的,如果仅以GDP数据论,的确找不到任何通货涨的迹象;但问题在于:GDP的数据是包含水分的,自2004年起,GDP的增速被大幅高估,每年新增GDP有一半以上是虚拟经济创造的,这些被极度夸大的GDP数值被用于各种宏观调控,实际上并没有增加老百姓手里的货币,也没有为企业盈利创造环境。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2007年更是创下了纪录,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两位数,这意味着我们的货币政策的选择空间被大大压缩,一旦出口下滑,央行将毫无选择,只能加息或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缩,这是百姓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中国目前的现状的确是入关前的不平等条约:享受不到关税优惠,却要为贸易顺差付出代价。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从全球产业链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处于价值链条的低端,附加值低,现在却有一波国家要重新布局,要把这些产业转移到本国,这就意味着中国制造的成本将逐步升高,而我们又不得不承受通胀的压力。更糟糕的是,我们现在还面临着能源和资源价格的暴涨,这些成本的增长并不是通过进口产品价格上涨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而是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压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有专家估计,由于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平均只有7%左右的利润,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却有25%左右的利润,甚至一些中小企业还没有算进成本的费用,如果我们不解决成本上升的问题,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更为不利的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产能过剩、信贷紧缩、房地产泡沫等诸多难题,要想走出困境,可能必须依靠投资和出口,而这恰恰是最不应该采取的政策方向。

郭博晖郭博晖优质答主

1981年10月,国内第一份经济早报——《新华日报》经济新闻专页在上海创刊,每周一至周五发行,由新华通讯社编辑出版,邮电部门发行,这是中国报业经济新闻专业化开始的标志,之后中国报业对经济新闻采访、编辑和出版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形成了以专页和副刊为主要载体的经济新闻专业化格局。经济专页是指以专门刊登经济新闻为主,相对独立于报纸整体版式风格之外的板块。专页大小各异,有1个版的,也有两两个版的,专页版位不定,经济版名各异,以财经、经济为多。经济专刊与专页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版面相对独立,大小一般固定并保持一贯的风格。

经济专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报业集团或报社主办,以经济新闻或金融信息为主,多为周刊或日报;另一种是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主办,报社承办(或协办),一般以经济报道为主,多为周刊或旬刊。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批经济专刊不断从专页中孵化出来。如北京青年报社1998年在《北京青年报》经济专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日经济新闻》。专刊的创刊使报纸经济新闻的专业化程度和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新闻形成了专页和专刊并存的格局。进入21世纪后,中国报业在经济新闻报道领域的专业化进程加快。

首先,经济专刊发展迅速,专刊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以财经和金融为主的两大报道阵营。如北京青年报社2001年1月创办了《中国企业家》,同年7月创刊了《财经资讯》等。上海东方早报社2002年4月将《经济日报》扩版更名为《东方财经》,从周报改为日报。《羊城晚报》在2003年推出了《财经版》,之后又推出了《理财周刊》等。其次,经济周刊增多,许多报纸开始创办经济系列周刊,每期专版或专版系列报道一个经济类专题或焦点新闻。这类经济周刊或系列专版多采用封面、封底形式制作,篇幅较长,报道较深,注重专题化,讲究可读性。经济周刊的增多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报业经济新闻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