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的是什么生肖?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北方)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南方) 祭灶在中国民间流传源远流长,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人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和生死,只能归因于神灵的力量。于是,就有了对自然神灵——如天、地、山、河、风、雨、雷、电等的祭祀;
就有了一年一度的“春祈秋报”——春天祭祀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祭祀感谢天地赐予的丰收。从周代开始就有官方举行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春祭日、秋祭月的礼仪。 从周代开始有“腊祭”。但“腊祭”的时间和对象一直不固定。到了汉代才确定了“腊祭”的时间——十二月(冬至后第三个亥日);并固定为对祖先的祭祀。
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祀而享先人也。”这是说,用打到的野兽来祭祀祖先,表示辞旧迎新。 南北朝时,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风俗相融,腊祭的对象除祖先外,有了天、地、风、雨的加入,北齐时甚至还有“百家礼”,可见当时的风俗之繁盛。
到唐代,腊祭已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并且是祭祀中的头等大礼。唐朝孟浩然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腊月廿四日》,描绘的就是过年之前祭灶的神圣盛况: “岁暮阴阳争,除夕岁华新。复怜方竹爆,还答蜡旗春。颂善终无惑,酬恩远致臻。敢辞蒸暑气,拜舞自有人。”
宋代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春节的地位不断提高。而“腊祭”逐渐被“立春”取代。但传统习俗总是绵延不绝,很多汉族地区仍然保存着腊月祭灶的民俗。